KIRK KE WANG

artist, college professor, museum board director and educational software developer

马克来的时光遂道

王舸
Kirk Ke Wang

学院的招生办请我到波士顿给下届新生讲话,途经纽约,老习惯,看看各个美术馆抄些什么菜。刚过2013年元旦, 各家还在回锅去年的陈羹剩菜,新的展览还没出炉。

当代艺术馆MoMa大厅中围栏里正在铸造一块巨大看似水泥的方块, 听说是德国大厨韦夫刚。莱伯(Wolfgang Laib)将做一道用榛实豆(Hazelnut)花粉做的装置大餐。也没多问。

倒是方块旁边的排的长队引起好奇,原来克里斯琴。马克来(Christian Marclay) 的作品“钟”(The Clock)还在展出。我早在前几期的 艺术杂志与网上 读到一些有关报道。他花了三年时间将各时期各国家的旧电影中有关时间的场景剪接起来,按24小时的时间顺续,重新组合放映。

我想大概是作品有关时间, 美术馆有意让观众排队来考验其耐性。每过几分钟,放几只小猫入场。20多分钟后我被引进场。黑压压的展厅里挤满了人,大约有-百大几十人。有的坐在排椅上,有的躺在前面的地上。偶尔有人站起离开,原来,只当有人出去才放新人进来。

银幕上黑白电影正放映一个30年代装着的女人在静静地等待什么,不时看墙上的老式挂钟。指针正指向下午3点20分。我下意识地看了下我的手表,也是下午3点20分。影片时间与真实时间同步!

画面突然切换为一个彩色的电子表,数码飞转,镜头摇晃,音效紧促,有人在拼命飞奔。镜头又切换到一个80年代美国大学教授的办公室,教授(Robin Williangs饰)正悠闲地在给一个学生作哲理演讲,而学生则百般无聊地看时钟。突然画面上星球大战装束的人物在飞船上紧张地面对将要发生的挑战,船舱里钟表仪盘莹光飞舞。突然镜头出现在一战时的 西线战壕里,士兵们看着怀表,等待冲锋的号令。时而汤。克鲁斯(Tom Cruise)一身军服在飞奔,时而张蔓玉穿着旗袍在香港街头漫步。都和时间有关。我手表与电影上的时间同指为3点50分。

画面上出现一对激情男女在美国郊外的小旅馆床上疯狂做爱,当这个女的发出歇斯底里狂喊达到高潮时,时钟“当、当”地响了。一个党支部书记站起来对着一桌身穿文革期中山装的中国人说:“同志们,现在4点了,散会!”教堂的钟声同时在 意大利西西里的山谷里回荡,一群中亚小孩冲出学堂。。。

影片的情节一环扣一环,非常紧凑。紧紧抓住观众。难怪很多人占着茅坑,让外面的人干急。据馆员告之,美术馆为此展破例在新年24小时开放,观众可在馆过夜观看。25美元门票一晚,有暖气开放,在曼哈顿哪有这样便宜的旅馆?

仅管该影片纵横交错无数部多风格,多时期,多语种的电影, 但一点没有跳片的感觉。过渡得非常自然。做过电影的人都知道,这是很有难度的。可见马克来的工夫之深。我也仔细验究了他的“伎俩”。为了减少影片之间的不协调,他尽量让音响或背景音乐过渡到上下节电影上去。这样影片的视觉内容变了,而气氛仍然一致。老马是音乐家兼艺术家。不虚此名。技巧好办,他能把上百部电影的内容情节穿插得如此紧扣,生动有趣,可见这三年他看了不少电影,没光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比起国内的某位大厨动秫用上百帮厨,自己君子动口不动手,要敬业多了。据MoMa官方宣传,该片为有史以来同类中最具规模的巨作。难怪抢走了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

马克来的“钟”象个绞肉机,将人类社会一咕脑打碎揉合在一起了。黑的白的,旧的新的,东的西的,善的恶的,丑的美的,外的内的,静的动的,土的洋的,俗的雅的,等传统典范标准在此重新组合,重新排列。这个违反逻缉但又紧紧追随(时间)逻缉的行为给我们承现出 了一个似曾相识但又面目全非的怪物, 我在卡夫卡的小说中,佛罗伊德的精神分裂学中,福科的知识考古中好象见过它的影子。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已成了被这个怪物咀嚼过的的肉浆。而人们已见怪不怪,认非自然为自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当代”性?

 

 

我肚子里的生物钟咕咕地叫响了,不觉已站了近一个小时了。 饥饿拉我回到生存本能的时光遂道。在美术馆的餐厅喝着咖啡嚼着羊角面包,突然想到陈丹青在他“纽约锁事”一书中描写到他多年前在大都会博物馆餐厅一边啃着自带的茶叶蛋一边羡慕一家日本工人阶级大脍朵颐的情景。陈老兄现已是中国文化名厨了。想必再也不需自做茶叶蛋了。想当年在时代广场拉客画像的伙计们,好象有些已能抄上千万人民币的大餐了。

我又在看马克来的电影吗?

 

 

二零一三年一月十日
于波士顿

 

(Back to Home page)